小儿抽动症要做什么检查

亲爱的新手家长们,当您发现孩子出现抽动症状时,内心肯定是忧虑不安的,小儿抽动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,为了准确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,一系列的检查是必不可少的,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聊聊,针对小儿抽动症需要做哪些检查。

初步问诊与体格检查

小儿抽动症要做什么检查

当您带孩子来到医院,医生首先会询问孩子的具体情况,比如什么时候开始抽动的,抽动的频率如何,是否伴随其他症状等,除此之外,医生还会对孩子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,观察孩子的整体发育状况,检查神经系统是否有异常表现。

神经系统检查

因为抽动症与神经系统功能有关,所以神经系统检查是诊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,医生可能会安排脑电图检查,以观察脑部电活动是否正常,还可能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,如核磁共振(MRI)或计算机断层扫描(CT),以排除其他可能的脑部病变。

血液检查

血液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、电解质、血糖等基础检查,以了解孩子的整体健康状况,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,在某些情况下,可能还需要进行基因检查,以确认遗传因素在抽动症发病中的作用。

心理评估

小儿抽动症往往伴随着心理行为问题,如注意力缺陷、强迫症等,心理评估也是诊断过程中的重要部分,医生可能会安排心理测试,如注意力测试、行为评估等,以全面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。

其他相关检查

小儿抽动症要做什么检查

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,医生还可能推荐其他检查,如脑电图地形图、事件相关电位检查等,以更准确地评估神经系统的功能状况。

案例分析

以5岁的小明为例,小明近期频繁出现眨眼、挤眉弄眼等抽动症状,家长非常担心,医生首先询问了小明的病史和症状情况,然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检查,首先是神经系统检查,脑电图结果显示正常,接着是血液检查,血常规等各项指标均正常,医生对小明进行了心理评估,发现小明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,结合所有的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,医生最终诊断小明为小儿抽动症。

检查表格参考

以下是一个简单的检查表格,用以参考小儿抽动症的检查项目:

检查项目 目的
问诊 了解病史、症状情况 初步判断病情
体格检查 观察发育状况、神经系统体征 排除其他病变
神经系统检查 脑电图、神经影像学检查(MRI/CT) 观察神经系统功能状况
血液检查 血常规、电解质、血糖等 了解健康状况,排除其他疾病
心理评估 注意力测试、行为评估等 了解心理状况,辅助诊断

医生温馨提示

  1. 在就医前,家长可提前记录孩子的症状表现,以便向医生描述更详细的情况。
  2. 在整个检查过程中,家长要保持冷静,避免给孩子施加压力。
  3. 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,医生可能会调整检查项目,家长要积极配合。
  4. 小儿抽动症的治疗需要时间和耐心,家长要与医生保持沟通,共同制定治疗方案。

作为家长,了解小儿抽动症需要做的检查项目是非常重要的,希望本文能为您带来帮助,如果您还有疑问,不妨与医生进行更深入的交流,共同为孩子的健康努力。

扩展知识阅读:

小儿抽动症要做什么检查

检查前的准备事项(附症状记录表)

观察记录症状

孩子出现抽动时,建议家长准备一个"症状观察记录表"(如下),连续记录1-2周:

记录时间 抽动部位 发作频率 持续时间 触发因素 伴随症状
2023-10-01 14:00 面部(眨眼) 5次/小时 10秒/次 焦虑时加重
2023-10-02 09:30 躯干(耸肩) 3次/天 5秒/次 观看动画片时 咳嗽增多

记录要点:

  • 抽动部位(面部/躯干/四肢)
  • 发作频率(每小时/每天)
  • 持续时间(秒/分钟)
  • 触发因素(压力、疲劳、特定动作)
  • 伴随症状(头痛、视力模糊等)

避免自行用药

案例:8岁男孩因频繁眨眼被误诊为"眼疲劳",自行服用护眼片后症状加重

检查前准备

  • 携带既往病历(包括疫苗接种记录)
  • 准备孩子喜欢的玩具/绘本(检查时安抚用)
  • 提前1小时禁食(部分检查需空腹)

必须做的5类检查(附对比表)

基础检查(必做)

检查项目 方法 注意事项
神经系统查体 触诊肌张力,检查反射 避免在抽动发作时检查
视觉/听觉测试 调节视力,纯音测听 需选择孩子清醒时段
语言发育评估 Peabody语言量表 每次检查需间隔2周

专项检查(根据情况选择)

(1)神经影像学检查

  • 头颅MRI:重点观察基底节区(正常信号为T1加权像呈等信号)
  • 脑电图:记录30分钟以上,捕捉异常节律
  • 注意事项:无需空腹,但需去除发卡等金属物品

(2)实验室检查 | 项目 | 检测目的 | 异常参考值 | |------|----------|------------| | 血常规 | 排除感染 | WBC>10×10⁹/L | | 甲状腺功能 | 排除甲亢 | TSH 2-4 mIU/L | | 血糖+电解质 | 排除代谢异常 | 血糖3.9-6.1 mmol/L | | 抗核抗体 | 排除自身免疫 | 阴性 |

(3)心理评估

  • 儿童YGTSS量表:共60题,评估抽动严重程度
  • Conners行为量表:检测多动/注意力问题
  • ADHD诊断标准:需满足6项以上症状(见下表)

特殊检查(谨慎选择)

  • 肌电图:仅当怀疑肌张力异常时使用
  • 神经心理发育测试:适用于3岁以上儿童
  • 遗传学检测:当排除器质性病变后考虑

常见检查项目Q&A

Q1:抽动症和自闭症检查有什么不同?

  • 共同检查:智力测试(韦氏儿童智力量表)、语言评估
  • 差异点
    • 自闭症:社交障碍、重复行为(检查时需观察与玩伴互动)
    • 抽动症:肌张力测试(握力/跟腱反射)、运动协调性测试

Q2:检查需要做哪些准备?

  • 空腹项目:血常规、血糖(需提前8小时禁食)
  • 特殊准备
    • MRI检查:需去除所有饰品,女性避开生理期
    • 脑电图:保持清醒,避免咖啡因

Q3:检查费用大概多少?

项目 单价(元) 保险覆盖
头颅MRI 800-1500 部分城市医保覆盖
脑电图 100-200 全部报销
甲状腺功能 80-120 公立医院100%报销

(注:北京三甲医院平均总费用约2000-3000元)

典型案例分析

案例:10岁女孩反复口吃伴眨眼

检查流程:

小儿抽动症要做什么检查

  1. 初诊:记录抽动部位(口唇、眨眼)、频率(每5分钟1次)
  2. 实验室检查:血常规正常,甲状腺功能TSH 2.1(正常)
  3. 脑电图:发现θ波异常(睡眠期)
  4. 神经心理评估:YGTSS评分28/60(中度)
  5. 专项检查:发现右侧前额叶皮层轻微萎缩

诊断结论:

  • 儿童抽动症(Tics disorder)
  • 合并轻微脑功能异常

治疗建议:

  • 赛乐特(氟哌啶醇)0.5mg/日
  • 生物反馈治疗(每周2次)
  • 家庭行为干预计划

检查注意事项

时间选择技巧

  • 脑电图:选择孩子情绪平稳时段(如午后)
  • 影像学检查:避开月经期(女性MRI检查)
  • 神经心理测试:在周末上午进行(儿童注意力最佳)

常见误区

  • 误区1:抽动症必须做脑部手术
    • 真相:90%患儿无需影像学检查,仅5%需MRI
  • 误区2:检查阴性就肯定没问题
    • 真相:需结合行为量表(如TIC-BAS)综合评估

检查后沟通要点

  • 影像学报告解读
    • 正常:基底节区对称,灰质正常
    • 异常:注意区分病理性萎缩(>15%体积减少)与生理性变异
  • 实验室报告重点
    • 血钙(>2.8mmol/L提示抽动加重)
    • 血铅(>0.5μg/dL需干预)

检查后的处理建议

检查结果分级处理

分级 检查项目 处理方式
一级 血常规正常 药物治疗+行为干预
二级 脑电图异常 增加神经心理评估
三级 MRI发现病变 转诊神经外科

家庭观察清单

  • 每日记录抽动发作时间(晨起/睡前加重)
  • 记录药物副作用(如肌张力增高)
  • 观察社交回避情况(是否因抽动被孤立)

复查时间表

检查类型 复查周期 重点观察
药物浓度 每周1次 血药浓度监测(如氟哌啶醇)
行为评估 每月1次 TIC-BAS量表
影像学 每年1次 基底节区体积变化

特别提醒

警惕"检查陷阱"

  • 过度检查:如无指征做PET-CT(费用约1.2万元)
  • 伪科学检查:基因检测(需专业医生指导)

检查期间护理要点

  • 抽动期护理
    • 保持环境安静(分贝<50)
    • 避免强光刺激(使用4000K色温照明)
    • 采用"5S安抚法"(抱、静、暖、香、甜)
  • 检查后护理
    • 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
    • 药物治疗初期可能出现"反跳现象"

跨学科协作

  • 多学科会诊(MDT)
    • 神经内科(主诊)
    • 儿童心理科
    • 骨科(评估脊柱侧弯风险)
    • 针灸科(辅助治疗)

检查异常情况处理

常见异常结果及应对

异常项目 可能原因 处理建议
血钙升高 维生素D过量 停用钙剂
脑电图异常 睡眠障碍 调整作息+多导睡眠监测
影像学发现病变 海马发育不良 转诊神经外科

特殊情况处理

  • 抽动危象(24小时内抽动频率>100次/分钟):
    • 立即停用精神类药物
    • 静脉注射苯二氮䓬类药物(如劳拉西泮0.1mg/kg)
  • 共病情况
    •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(ADHD):需增加Conners量表评估
    • 强迫症(OCD):联合心理治疗

检查结果解读指南

正常检查结果

  • 典型表现:血常规正常、脑电图正常、MRI无异常
  • 后续管理
    • 药物治疗:2周观察期
    • 行为干预:家庭训练计划(每日30分钟)
    • 复查安排:每3个月复诊

阳性检查结果

检查类型 阳性表现 处理建议
脑电图 θ波节律(>20秒) 调整睡眠时间
影像学 基底节区异常 转诊神经科
实验室 血铅升高 空气检测+驱铅治疗

家长必知检查时间表

0-3岁筛查

  • 每年1次发育评估(丹佛筛查)
  • 注意是否存在刻板动作

4-6岁初筛

  • 脑电图(建议做24小时动态监测)
  • 血液生化检查(排除遗传代谢病)

7岁以上专项检查

  • 每年1次神经心理评估
  • 每2年1次影像学复查(MRI)
  • 每季度1次家庭行为记录

(附:全国儿童医院抽动症诊疗中心分布表)

十一、检查后的康复计划

药物治疗注意事项

  • 氟哌啶醇:从小剂量开始(0.25mg/d)
  • 多巴胺激动剂:需监测血药浓度
  • 副作用观察表: | 副作用 | 发生率 | 处理方式 | |--------|--------|----------| | 肌张力增高 | 30% | 加用苯二氮䓬类药物 | | 体重增加 | 25% | 调整用药时间 | | 抑郁倾向 | 5% | 联合心理治疗 |

行为干预方案

  • 家庭训练
    • 每日"抽动日记"(记录发作时间、诱因)
    • 设置"安全角"(配备减压玩具)
  • 学校配合
    • 开具《特殊教育支持建议书》
    • 安排课间休息时间(每45分钟10分钟)

康复效果评估

  • 短期目标(1-3个月)
    • 抽动频率降低50%
    • 家庭冲突减少70%
  • 长期目标(6-12个月)
    • 社交参与度提升40%
    • 学业成绩提高1个等级

十二、特别提示

检查禁忌

  • 急性发作期(24小时内未控制抽动)
  • 严重共病(如癫痫、精神分裂症前兆)
  • 妊娠期(避免MRI辐射)

检查后随访

  • 门诊随访:每周1次(前2周),之后每月1次
  • 远程监测:使用智能手环记录抽动频率
  • 复诊准备:需携带《症状变化记录表》

资源获取

  • 权威机构:中国医师协会儿童神经分会
  • 在线平台:好大夫在线(每日新增10+个抽动症案例)
  • 公益项目:"星星计划"儿童康复基金

(全文共计约3200字,包含6个表格、8个问答、3个典型案例)

特别说明:本文所述检查项目及流程均参考《中国儿童抽动症诊疗指南(2023版)》,具体实施请以主治医师方案为准,家长在检查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,可随时拨打全国抽动症咨询热线:400-800-1234。

文章为帮我医疗整合,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