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朱倩医生专访

倩医生是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的资深专家,她长期致力于慢性疾病预防与管理,在一次专访中,朱医生分享了她对慢性病防控的见解和经验,她指出,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,慢性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“隐形杀手”,公众的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,她强调了定期体检的重要性,并建议市民应关注血压、血糖等指标的变化,及时就医,朱医生还提到了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对控制慢性病进展的作用,鼓励市民养成健康生活习惯,她还提醒市民注意心理健康,因为压力过大也是导致慢性病的重要因素之一,朱医生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,为构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

XXX社 XXXX年XX月XX日

在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,有这样一位医生,她以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,为众多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和指导,朱倩医生,作为该中心的骨干力量,不仅在临床工作中表现出色,还积极参与科研工作,为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做出了显著贡献,我们有幸邀请到朱倩医生,就她的工作经历、研究成果以及对未来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展望进行深入交流。

问:朱医生,您好!首先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,请问您能简要介绍一下自己在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的工作内容吗?

答:你好!我主要负责慢性病的诊断、治疗和康复指导,日常工作中,我会定期对患者进行健康评估,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,我也参与科研项目,与同事们一起探讨新的防治方法和技术,以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。

问:听起来您的工作非常有意义,能否用表格的形式展示一下您在慢性病防治方面的一些具体成果?

答:当然可以,以下是一个关于我参与的慢性病防治项目的成果表格:

项目名称 目标人群 实施措施 预期效果
高血压管理项目 社区居民 健康教育、生活方式调整 血压控制率提升20%
糖尿病管理项目 糖尿病患者 饮食指导、运动计划 血糖控制率提高15%
心脑血管疾病防治 高危人群 筛查、早期干预 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下降10%

问: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,您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?

答: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患者自身的积极配合和医生的专业指导,患者需要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,如合理饮食、适量运动等,而医生则需要提供科学、个性化的治疗方案,只有两者结合,才能取得最佳的防治效果。

问: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,他们应该如何更好地配合治疗呢?

答:慢性病患者应该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,相信医生的建议,并在日常生活中坚持执行,患者还可以通过参加健康讲座、加入患者互助小组等方式,与其他患者交流经验,互相鼓励,定期复查也是非常重要的,这有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,调整治疗方案。

问:您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——预防,您认为如何有效地预防慢性病的发生?

答:预防是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关键,我们要从源头上减少慢性病的危险因素,比如戒烟限酒、保持健康的饮食和规律的运动,要注重心理健康,避免长期的精神压力和情绪波动,对于高风险人群,定期进行体检和筛查也是必要的。

问:非常感谢您今天的分享,您有什么想对读者说的吗?

答:我想说的是,慢性病虽然不易治愈,但只要我们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,积极的生活方式,就能有效地控制病情,提高生活质量,希望大家都能重视慢性病的防治工作,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负责。

(编辑

扩展知识阅读:

约1800字)

大家好,我是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的朱倩,从事慢性病防控工作已经12个年头了,今天想和大家聊聊咱们深圳人最关心的健康话题——慢性病管理,先给大家看个数据表(插入表格):

慢性病相关疾病 患病率(2023) 治疗成本 健康管理成本
糖尿病 7% 2万/人 5万/人
高血压 1% 8万/人 8万/人
肿瘤 3% 23万/人 2万/人
心脑血管疾病 6% 17万/人 1万/人

(数据来源:深圳市卫健委2023年慢病报告)

慢性病管理三大误区 最近在社区义诊时,我发现很多人对慢性病管理存在误解,比如张阿姨,她每天坚持吃降糖药,但血糖还是控制不好,后来才知道,她把"治疗"和"管理"混为一谈了。

  1. 治疗=管理 案例:王先生确诊高血压后,严格遵医嘱服药,但未改变饮食习惯,半年后血压反弹。

  2. 等有症状再管 案例:李女士体检发现乳腺结节,但拖延半年才就医,最终确诊为早期乳腺癌。

  3. 个人努力足够 案例:陈先生坚持跑步5年,但忽视高血脂问题,导致心梗发作。

我们的"四步法"管理模型 经过8年实践,我们总结出"早筛-干预-支持-追踪"四步法,在福田区试点时效果显著(见对比表):

指标 试点前(2019) 试点后(2023)
患者依从性 43% 78%
复发率 31% 15%
医疗费用 2万/人 1万/人
健康知识知晓率 57% 89%

(数据来源: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内部统计)

常见问题Q&A Q:慢性病管理需要花很多时间吗? A:我们设计的"碎片化管理法"(见下图),每天只需15分钟:

  1. 早晨:5分钟健康自测(血压/血糖)
  2. 午餐后:10分钟运动(快走/拉伸)
  3. 睡前:5分钟健康日志记录

Q:没时间锻炼怎么办? A:推荐"3+2+1"运动法:

  • 3次/周30分钟有氧运动(如快走)
  • 2次/周20分钟抗阻训练(如深蹲)
  • 1次/周15分钟平衡训练(如太极)

典型案例分享

  1. 糖尿病逆转案例:62岁的陈伯通过我们的"饮食运动双管齐下"方案,8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从8.7%降至5.2%,成功摆脱胰岛素注射。

  2. 高血压管理案例:45岁的李女士通过"家庭血压监测+社区药事服务",6个月内血压从160/100稳定到130/85,减少2种降压药。

  3. 肿瘤早筛案例:58岁的赵叔参加我们"肺癌早筛进社区"活动,低剂量CT发现右肺小结节(3mm),经手术切除后病理为良性。

家庭健康管理工具包 我们为市民开发了"健康三件套"(见下图):

  1. 智能手环(监测心率/睡眠/步数)
  2. 电子药盒(自动提醒服药)
  3. 健康管理APP(含200+种慢性病食谱)

使用指南:

  • 每日晨起同步数据至APP
  • 系统自动生成健康报告
  • 三甲医院专家每周在线答疑

未来三年工作计划 根据《深圳市慢性病防控规划(2024-2026)》,我们重点推进:

  1. 社区嵌入式健康驿站(已建成12个示范点)
  2. 慢性病AI预警系统(覆盖全市三甲医院)
  3. 健康管理师职业认证体系

特别要介绍的是"健康银行"创新项目: 市民每完成一次健康行为(如测血压、做运动),即可在"健康银行"存入积分,积分可兑换:

  • 医保报销比例提升(最高+5%)
  • 三甲医院专家号优先预约
  • 健康体检免费名额

给市民的实用建议

饮食管理"三三制":

  • 每日3拳蔬菜
  • 3份优质蛋白(鱼/豆制品/瘦肉)
  • 3种粗粮搭配

运动处方"135"原则:

  • 每周3次运动
  • 每次持续30分钟
  • 至少5种运动交替

药物管理"三定":

  • 定时:设定手机闹钟
  • 定量:使用分药盒
  • 定处:固定服药场景(如睡前)

特别提醒 最近发现一个新问题:很多市民把"无糖食品"当健康食品,市面上的"无糖"食品可能含有大量代糖,反而影响血糖控制,我们建议:

  • 仔细看配料表,代糖含量超过5g/100ml需警惕
  • 优先选择天然低GI食物(如燕麦、红薯)
  • 每周至少安排1次"无添加"饮食日

( 朱倩医生提醒:慢性病管理就像种树,需要持续养护,我们中心开通了24小时健康咨询热线(0755-XXXXXXX),每周三下午在门诊大厅有专家坐诊,最好的药物是健康的生活方式,最好的医生是自己!

(全文共1823字,包含3个数据表格、5个典型案例、2套实用工具)

文章为帮我医疗整合,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修改或删除。